《禽生产学》
1. 课程简介
《禽生产学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干课程。本课程对国内外家禽业的概况,家禽生理、解剖特征,家禽的主要用途、主要品种和生产性能,杂交繁育体系及现代育种原理在家禽品种品系培育中的应用,人工孵化,各生理阶段蛋鸡、肉鸡和水禽的饲养管理、环境调控等进行系统介绍,为今后从事家禽有关的养殖、管理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。
2. 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学生能够概括出家禽生产学科发展历史和研究前沿,描述重要定义、概念,识别影响家禽发挥生产性能的各种因素。
能力目标:学生能够组合应用家禽生产精准饲养管理技术解决生产问题,提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。
价值目标:学生能够在思辨中理解禽生产学与社会的关系,在不断挑战中提升自我,培养专业知识、实践本领、 国际视野、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“新农科”畜牧专业人才。
3. 整体教学设计
遵循“互动场”理论,构建基于 LBL+TBL+PBL 的“线上-课堂-线下”协同教学模式,课前、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,“闭环”设计教学活动, 整体实现问题驱动、线上先行、课堂内化、交流讨论、巩固提高,使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结合,在研讨与践行中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“基因式”地融入课程,润物无声,师生感性共融。分四步展开:
(1)精神:通过科研与思政案例研讨逐步形成自主创新、学农爱农等理想、信念和愿景;(2)榜样:通过身边、 自己的案例,为学生树立自主创新、学农爱农等榜样;(3)践行:通过项目教学(科教、专创和专思)践行自主创新和学农爱农的过程;(4)检验:在研讨与考评中融入自主创新和素质元素进行检验。
图1 课堂教学模拟设计图
图2 科教、专创、专思三融合图
课堂活动中实现六个转变:教学中心转变(教师→学生)、教师角色转变(知识传播→引导领航)、学习习惯改变(被动学习→主动学习)、培养方式转变(灌输式→探究式)、学业评价转变(期末考试→过程评价)、教学氛围转变(双头疼→双享受)。
图3 师生六转变
4. 课程思政特色
(1)培养学生爱岗敬业,树立服务家禽产业意识。责任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,工作感情是一个人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,会将养殖行业职业操守、环保意识、动物福利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,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,树立服务我国现代化家禽产业的意识。
(2)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。兴趣是科研的第一要素,而探索精神是科研的必需要素,科研的最大乐趣在于探索和努力的过程,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乐趣。比如通过对强制换羽的理论介绍,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案例讲解,让同学们体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,无论是蛋鸡经过强制换羽返老还童,还是人类经过辟谷养生健身,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磨炼过程,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增益其所不能,和强制换羽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(3)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畜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,科学技术依靠畜牧业发展,使现代生物信息智能化技术等高精尖技术融合。以市场上消费者对麦当劳、肯德基鸡肉引发的“六个翅膀鸡”风波为例,让大家知晓科技促进产业升级的力量,结合快大型白羽肉鸡、优质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周期讲解,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相应产品,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。结合消费者了解到的鸭相关食品,讲解鸭生产工艺,让学生们了解到鸭浑身都是宝,善于挖掘总会看到闪光点。通过鸭与鹅的类比讲解让学生学会类比推理,从一类事物推理到另一类相似的事物。
(4)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、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。项目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,强调小组之间与小组之间协作,学生与老师之间协作,一个项目的完成细节决定成败,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。实事求是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,实验更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。在实验过程中,学生应该按照实验过程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,实验即使出现错误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所出现的问题,科研亦是如此,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科研工作的逻辑起点。
5. 教学成效
(1)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:基于调查问卷反馈,98%学生认为创新能力、自主学习能力、批判思维、团队协作意识等增强;在反思总结中,发现87%的学生能够结合本门课程对人生观、价值观、职业责任感等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。并且在全国动物科学技能大赛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。
(2)团队教学水平不断增强:团队重视科研与教学结合,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能以最新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,同时也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。90%学生认为团队教师从事科研的思维方式、创新习惯、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质养成起到潜移默化作用。陈辉等人课程团队荣获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省级特等奖、校级一等奖,团队负责人陈辉获评 “河北省教学名师”和“师德标兵”、校级“教学标兵”。
(3)本课程获评线上一流本科课程、课程思政优质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项目建设。